新能源造车热火朝天,但中国车企有底气搞定产业链“卡脖子”吗?


2021年最火的行业是什么?新能源汽车绝对是其一。

根据中汽协数据,今年上半年,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就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总销量,增长速度惊人。而按销量排名,中国新能源汽车占到了35%,其中还不包括合资品牌。

仅从资本市场看,多只新能源车相关ETF年内价格涨幅超过50%,单只基金年内涨幅最高达到75%。

在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,中企产业链上下游已经战绩亮眼,宁德时代曾毓群还成为中国第二大富豪。

开端虽然亮眼,但产业是否稳固,依然要看核心科技掌握在谁手中,否则就会走燃油车“技术换市场”的老路——挣少量辛苦钱,把中高端让给外资。

电动汽车的核心科技是“三电”技术——动力电池、驱动电机和电控。

新能源造车热火朝天,但中国车企有底气搞定产业链“卡脖子”吗?

动力电池方面,中企已经独占鳌头。根据能源调研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,今年上半年,电芯销量排名前十名中,中国上榜5家,市场份额为43.2%。宁德时代市场占有率为29.9%,位居全球第一。
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较为关键的锂电池膜技术仍然掌握在日本手中。

但其实电池只是储能用途,真正决定汽车性能的是电机、电控两大技术。这方面的技术,中国并不乐观。

电机相当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,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爬坡、加速、最高速度等主要性能指标和成本。电控系统中的电机控制器,是连接电池与电机的电能转换单元,可将电池提供的直流电转为驱动电机需要的交流电,可以说,电控是必不可少的控制核心。

目前,我国电控系统正处于被卡脖子的局面。

电机控制器,主要由 IGBT 功率半导体模块与关联电路等硬件部分组成。其中,IGBT模块占电控系统成本的40%以上,折合到整车,大概占总成本的 5%。

新能源造车热火朝天,但中国车企有底气搞定产业链“卡脖子”吗?

如此关键的xin片,目前仍严重依赖进口。2018 年,我国 IGBT 领域进口占比高达 90%左右。

提到半导体模块,不得不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——碳化硅SiC。碳化硅具有开关速度快,关断电压高、耐高温能力强等多重优点,比原先IGBT模块具备更多优势。

电控系统采用碳化硅芯片后,能在电能转换过程中,减少50%的热损耗,将大幅度提升电子器件的效率。据估算,单次充电后,续航里程可以在现有情况下再提升6%。

碳化硅芯片替换硅基IGBT,已经是大势所趋。但碳化硅制造技术更为艰难,制作过程中需要将原材料加热到2800℃左右,成晶率非常低。

新能源造车热火朝天,但中国车企有底气搞定产业链“卡脖子”吗?

目前碳化硅的制造被美国、欧洲、日本把控,中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。

国外厂家不仅在制造层领先一筹,也已经在争相布局应用层,将碳化硅芯片应用在电控系统上,最大化电动汽车的能效。如国外的博世、德尔福等。

欣慰的是,国内也有厂家在计划量产SiC电驱动系统。比如比亚迪,已投入巨资布局SiC,希望将单晶、外延、芯片、封装等SiC基半导体全产业链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以碳化硅芯片为代表的汽车芯片、新型芯片与电控系统的结合,将决定电动汽车的下一个十年。

这一次,能否掌握核心科技,将决定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能够不再走上燃油车老路。

中企任重道远!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