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c自媒体平台怎么赚钱,其商业价值分析


提到UC,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橙色的松鼠和浏览器,作为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亲历者,想要去改变人们对UC这样一个入口级产品的惯性认知并不容易。

在2016年的4月,时任阿里移动总裁的俞永福第一次提出了“超越浏览器”的概念,强调了UC作为“内容服务平台”的潜力。

随后的一年,正是BAT在内容分发和信息流领域围追堵截“头条”的一年。

在转型“内容服务平台”、去“浏览器”化的一年中,UC先后上线了两次内容补贴计划以扶持平台创作者,并在3月份将UC订阅号升级为“大鱼号”,提供多产品多平台的流量支持。

另一个变化则发生在商业化层面。“阿里系”有着巨大而丰富的媒体矩阵,但在过去诸多媒体平台都是各自为战。实现商业化上的全面打通,是UC在另外一个纬度“不止于浏览器”所要做的。

理解UC是什么,就要从“内容”和“商业化”两个角度去看。

UC将是 “内容生产的组织者”

在切入内容分发之初,UC给自己的信息流产品取名为“UC头条”,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与竞争对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。

2015年是个性化阅读,也是后来常说的信息流爆发的起始年,今日头条在当时宣布日活跃用户2000万,被视作资讯类产品的一个重要门槛,当时,入住今日头条平台的内容创作者超过2万。

流量、数据和内容资源是一个信息流产品所必需的三个点。在当时的阿里系产品中,作为浏览器的UC在流量和数据上都有优势。浏览器的高渗透率能够为UC头条起到引流作用,而背靠阿里系以及自身的数据积累,则让UC成为内容推荐产品不二之选。

剩下唯一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内容来源,要做内容分发,首先要聚合内容。

补贴似乎成了见效最快的方法之一。10亿元扶优基金的“W+”量子计划,为UC订阅号带来了30万+的入驻增长,在升级“大鱼号”之后,对内容创作者的扶持力度上涨到20亿。现在,UC的内容提供者,包括传统机构媒体+自媒体已经超过50万。

但UC自己也明白,补贴并不是一个健康方式,当平台作者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,补贴最终将不可继续。内容平台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取决于搭建了一个怎样的生态。

在6月20日的UC媒体资源推介会上,刚上任不久的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副总裁周晓鹏说,UC目前是“以生态为核心的数字内容聚合平台,和基于阿里大数据的多维分发平台。”同时也要做“内容生产的组织者。”这个定位颇有“阿里系”的风格。

周晓鹏给出了UC在2017年中的三大内容核心策略:“大生态、大数据、大视角”。

生态的布局,第一个是“全产业链的数字内容生态”,简单说就是将长短视频、图文、游戏等产品,在整个内容产业链上都有业务线对接;第二个是以大鱼号为基础的“自媒体生态”;第三是依托优酷、土豆和UC资源的“多点分发短视频生态”;最后是用户ID生态。

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大鱼号和其背后的自媒体圈,周晓鹏说补贴的方式不是唯一扶持手段,真正的生态应该让平台方、生产方和商业方都能获取价值,不需要外部强加刺激也能正常运转。

在Morketing看来,UC的生态就像是内容领域的“淘宝天猫”:由UC提供平台,机构作者像天猫的旗舰店,而自媒体则是自营大卖家的角色。大鱼号将成为UC服务的客户,平台的作用则是帮助各类不同的平台作者生产内容,促进成长并最终实现盈利。

这与阿里在发展淘宝和天猫生态时的思路颇为相近——做大盘子而非自己卖货。在短视频的生态领域,周晓鹏也一再强调从渠道,IP,投资和分发提供支撑,帮助孵化和放大,产生更多价值。

周晓鹏的言语中,内容是UC最核心的部分,而生态是保证内容持续产出的能力,最后关注的是内容品质,这是他作为UC内容的负责人,对“下半场”竞争力的定义。

集团作战——UC商业化的背后逻辑

在不久前的投资者日上,阿里的数娱媒体矩阵对品牌建设和营销所产生的助益被重点宣讲。此前,阿里大文娱中的各个板块在商业化上都是单兵作战,UC也不例外。独立性不光是产品运营,包括数据、内容和用户都未打通。

过去的半年时间里,阿里大文娱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通过统一的Uni-ID打破了各个平台之间的“墙”,让包括UC在内的媒体矩阵在商业化方面完成了打通。

自此,集团军式的联合作战成为阿里大文娱在商业化上的核心战略。

打通阿里大文娱所有资源后,UC的商业价值几何?

UC在其中的定位是什么?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首席运营官苏立在接受Morketing的专访时谈到:首先UC是整个媒体矩阵中最重要的两个入口之一,对于广告主来说,UC每月触及的亿级互联网用户数就是最大的价值点,其二,从内容分发的做法来看,UC基于的是用户的兴趣标签,而另一大入口优酷则是依靠优质内容和版权作品,两者的打通是将内容分发的两种模式聚焦在一起,带来1+1>2的价值。

在商业化的进程中,UC是一个图文主导的平台,图文作为营销手段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丰富性,而且它的操作门槛,也不像以优酷为代表的视频那么高。苏立打了个比方“同时给广告主拍10支广告片是很难的,但从10个不同的角度谈品牌诉求点是比较容易的,甚至包括未来的短视频,大鱼号。这是UC在媒体矩阵中最不一样的地方所在。”

苏立将UC视为整个大文娱体系中有力的一环,在全链路的营销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。尽管之前的浏览器时代,UC的绝大多时候是作为效果广告的渠道之一,但到了“集团作战体系”中后,UC也开始为品牌广告主提供更多价值。

一家媒体永远无法满足品牌广告主全部的营销需求,在消费者关注碎片化趋于严重的背景下,品牌要讲好一个故事,需要在全链路上有投入,并具备掌控力。

苏立认为对于像阿里这样有着多样化媒体的平台来说,商业化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够了,这么做不会提升效率,只会造成浪费。所以在由单兵转向集团矩阵的过程中,他们思考的是“如何组合出一个可以满足客户品牌和产品宣传需求的产品。”

苏立希望阿里大文娱矩阵达成的效果是“在媒体矩阵中,满足80%的营销需求”,还能保持品牌传播的一致性。

要达成这一点,阿里从两个方面入手:第一是多媒体平台的关联配合,例如最近有一部影视作品即将开播,剧的播放在优酷,而所有相关的短视频花絮则会出现在UC的平台上,并且会有相应的图文讨论专区,分享观剧感受和评论。在这当中,就为品牌提供了无限的内容可创造性和丰富性:品牌既可以对信息、传播和节奏有所把控,又能从内容角度判断是否与品牌调性契合,强化特定信息。

第二则是从数据入手,在有了底层数据银行帮助后,所有的数据和用户画像都已经完成打通。除了一以贯之的精准投放外,通过数据银行实现的最大作用是“沉淀”。品牌将能够看到整个用户从认识品牌和产品,到最后实现转化的全链路。其中,UC所在的媒体矩阵解决“品”的问题,而当广告主想更进一步时,天猫和淘宝体系则负责“销”。这样通过“媒体”和“电商”两个路径的回流,最后沉淀下了完整的品牌和产品用户数据库。

苏立用了不久前端午期间的一个案例作为“集团军作战”例证,在端午营销中,高端乳品金典携手阿里大文娱的媒体矩阵,并联合支付宝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传播活动。覆盖了节日中消费者最常出现的家庭、出行和消费三大场景:在家刷剧,提供的是优酷前贴片广告;在出行中,用户打开高德APP,有促销活动的开机大图;而在线下使用支付宝消费时,则可以直接获得抵扣代金券。

打通阿里大文娱所有资源后,UC的商业价值几何?

优酷视频贴片

打通阿里大文娱所有资源后,UC的商业价值几何?

高德地图开机广告

打通阿里大文娱所有资源后,UC的商业价值几何?

支付宝代金券

“如果说过去是单点突破的单兵作战,现在,阿里大文娱体系则是以集团军作战,每个媒体之间长处和优势的互补,最终实现的是客户商业需求的满足”苏立说此前,UC的商业化常被视为一个单独的媒体,而现在UC的背后,其实是整个阿里大文娱矩阵的价值。

当UC不止浏览器

6月20日的UC媒体资源推介会上,打出的slogan是“不止于浏览器”,尽管一直以来UC都在强调“去浏览器化”,但仍能从不少地方看到浏览器曾给这家公司留下的印记。

不过,无论是周晓鹏的演讲还是后来专访苏立,整个过程中Morketing记者已经几乎看不到有关浏览器的种种。

作为一个“内容的生产组织者”和“大媒体矩阵商业化中的关键一环”,UC所扮演的角色早已不再是一个“流量入口”那么简单。

尽管这两个新称号听上去并没有那么直接和易于理解,但对于一个已经有着12年发展历史的产品来说,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,已经是一件值得赞许和期待的事情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