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,苹果发布会带着新品 iPhone11 风风火火地来了,预售期间,中国市场就“真香”地把绿 iPhone 抢到断货。
新机还没到手,微博上大大小小的“转发抽奖”已经开始刷屏,最要命的是,在科技圈,五花八门的 iPhone11 测评已经让人眼花缭乱了。
B站iPhone11测评相关视频
说起测评,我想到了因为 5G 测评爆火的@何同学,他的测评视频一夜之间播放量超过 500 万,3 天内涨粉 100 万,被人民日报、央视、新华社等官媒力推。
进一步了解“测评文化”之后,我发现各个圈层中的测评简直让人大开眼界:
有人买来上千块的大闸蟹,用狗的咀嚼速度来进行评估到底好不好吃;
有人连续一个礼拜只吃可乐炸鸡,测评一下体重会有什么样的变化;
也有人直播学习刷题,比较考试后的分数来检验考试资料的题目命中率。
……
感觉万物皆可测评。
不过话说回来,测评人人都能做,但并不是所有的测评都会火。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,那些火爆的测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套路。
测评的对象怎么选
测评测什么,就跟我们文章写什么一样,首先要去研究选题,方向对了,测的东西才不白费。
所以对于测评的对象,测评主会先看看受众是不是广,热度够不够高,或者是……脑洞开得够不够大!
1)大家关心的选题
① 受众广
常规一点来说,测评的选题可以从受众开始想起,科技、时尚、美食等选题本身就属于有流量的内容方向。
比如科技圈,最基础的就是人手一只的手机。
B站知名科技 UP 主@科技美学 就精耕这一垂直领域,从手机入手,不管什么型号,只要是市面上典型的,从外形到功能,统统一网打尽。
除了手机,相机也是科技圈一大宠儿。
用 vlog 的拍摄手法,把复杂参数简单化,配合上自然又流畅的运镜和讲解,@影视飓风的TIM 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到位,早期的@何同学 也经常看他们的作品,学习拍摄手法。
在时尚领域,测评对象可以从“时尚”的大方向里去细分话题,比如穿搭、美妆、包包、护肤、医美、街拍等。 比较常见的测评还是美妆、护肤一类,相对好操作,制作成本可控,同时受众很广。
口红、气垫、化妆水一一盘点,到了夏季,防晒、喷雾、控油散粉全都少不了,甚至不少博主都会有自己的“月度总结”或者“年中大赏”。
在美食圈,食物的客单价低、品类多、更新快(还有大家都爱吃),这些特点使得美食的测评和盘点也备受青睐。盘点当红奶茶,细数冰淇淋口味,帮你全都先测一遍。
② 热度高
除了常规选题之外,测评也是要“追热点的”!
口红出了新色号,我先帮你对比;新手机上线,追「首发开箱」测试……某种意义上,测评也讲时效性。
比如上周中秋节,各个平台都有媒体在做月饼测评,将每家月饼从包装到口感,全都“测”一遍:
阿里味浓,腾讯低调,京东Q萌,美团太黄……
左 超人测评,右 新榜
再比如,前段时间喜茶出了新品“益力多波波冰”,我都不知道这回事儿,一打开小红书,首页就有博主们给你测评完了……
很多时候,我们普通人对网红新品的洞察,都是靠网红测的……看人测过,四舍五入等于我也喝过了。
2)大家意想不到的选题
受众比较广、大家比较关心的测评选题人人都在追,所以普通账号想要脱颖而出还蛮难的。
但是,我发现不少测评主瞄准了脑洞大开又能颠覆认知的选题,效果也都不错!这些选题可以说是“没有测不到,只有我们想不到”。
比如一周只吃炸鸡和可乐,测测体重有什么变化。
结果就是……坚持不了一周,并且真的能胖。
再比如浸泡十斤杨梅,来测评杨梅里到底有多少只虫子,由此打破“一颗杨梅里有十只虫子”的谣言。
还有为了测无糖可乐里到底有没有糖,有把它煮干看糖晶的,还有直接扎自己一针,测血糖含量的(动作危险请勿模仿)……
更大型一点的,有小伙子在自家院子里,用一吨盐来自制人工死海;还有前 NASA 工程师耗时半年造了个果冻泳池,为了测试果冻到底能不到在泳池这样大的容器里成型!
总之,测评的对象千奇百怪,为的就是吊住你的胃口,打破你的认知。
测评的方式有哪些
绝妙的测评对象(选题)是测评的第一步,下一步就该考虑通过何种方式对这个对象进行测评了。
刷了 N 个火爆的测评之后,我发现测评方式的“脑洞大开”程度完全不亚于选题,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3 种。
1)科学实验式
因为测评内容本身的优势就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上,所以科学实验式是比较常规但直观的,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我们从初中开始接触的“控制变量法”。
比如@科技美学 在测试手机的拍照、通话降噪等情况时,就会把几部测评对象都放在一个支架上,从而控制环境的变量。
@科技美学 在做通话降噪测评
比如公众号「深夜种草」在测评防晒霜时,在紫外线强度测试卡(经过紫外线照射后会变成紫色)上涂上不同品牌等量的防晒霜,在 5 小时后观察卡片“紫”的程度来判断防晒霜的有效程度。
测评截图来源:公众号深夜种草
总的来说,科学实验式的测评因为比较中规中矩,所以除非选题很棒,不然吸引到用户还是蛮难的。
2)土豪式
相比科学实验式,土豪式的测评更容易火(只要钱够多)。
比如 B 站知名美食 UP 主@大祥哥来了 就会经常做昂贵的食物的试吃测评,观看量基本上都会百万级别。
最近比较流行的“买遍测评”也算是土豪式测评的一种,指的是将某个品牌的产品全部买一遍,一般来说会选择大众熟知的像赛百味、星巴克、肯德基这样的餐饮品牌,然后将这些吃的全部测评(准确地说叫点评)一遍。
另一种比较火的是将某个产品的高价版和廉价山寨版进行测评。
比如之前@科技美学 就做过国行 iPhone X 和拼多多百元版 iPhone X 的测评对比,该视频的播放量领先了他的大多数正经测评视频。
拍照情况:左 国行版;右 百元版
另外还有一种更壕的测评是高价产品毁坏测试,这类测评在 YouTube 格外流行,尤其是每年苹果出新品时,总有形形色色的破坏测试,比如把手机搅碎,用锤子敲屏幕……经常能收获几百上千万的播放量。
来源:YouTube
总之,土豪式的测试或让人羡慕,或让人肉疼,但是往往能吸引一大波人关注。
3)“自虐”式
想吸引眼球但没钱怎么办?这个现实的问题催生出了很多“自虐式”的测评。
其中最常见的是吃方面的测评,比如吃播测评“最辣的火锅”。还有一些“轻自虐”的测评,比如亲自体验“电击手环”的效果……
这种方式个人认为不太安全或健康,在此也就不多介绍了。
测评内容如何包装
除了抓人眼球的测评选题和测评方式之外,我发现不论是视频形式还是图文形式的测评,为了观众或读者能够持续读下去,都用了不少内容包装技巧,其中最高频的是以下 4 点。
1)对比法
因为测评往往是多个对象进行某个方面的对比,所以对比法是测评内容包装最常见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。
比如最近关于 iPhone 11 的众多测评中,不论是拍照实力,还是运行速度,往往会跟旧版 iPhone 或者安卓机型进行对比(苹果发布会自己也是这么干的)。
再比如之前公众号「超人测评」在做防晒霜测评时,简单粗暴把等量的不同防晒霜涂在背部的不同区域,然后将各个品牌的晒后效果进行对比,结果可以说非常一目了然了。
2)场景法
场景法能够在用户摸不着、用不上(吃不了)产品的情况下,通过在使用场景的“听、看、闻、摸、吃”等感官描述,来让用户感觉仿佛真的体验到了产品。
比如在 @何同学 火爆全网的 5G 测评中,他通过下载App、下载音乐、下载影片等日常使用场景的展示,让之前只知道 5G 牛逼的普通群众一下子 get 到了 5G 究竟有多快。
比如 @李佳琦 在测评口红时,经常会说简单的场景类似“春夏很适合用”、“素颜也可以用”等,或者更复杂的场景类似“结婚走红毯”、“看演唱会,最热情的就是你”、“失恋的时候涂这个颜色,获得新生”,还有跟异性交往时会怎么样等等。
再比如美食 up 主@大祥哥来了 在测评牛排时,为了表现出和牛的肥美感,用了一段这样的描述:
这个和牛太肥美了,整个搁嘴里以后,它的油脂在你口中炸开……
3)类比法
除了对比法和场景法之外,类比法也是测评作品常用的一种内容包装方法,通过用人们熟悉且直观的东西来解释陌生的东西,可以让内容更加通俗易懂。
依旧@何同学 举例,在另一则“为什么 5G 更快时”的测评视频中,@何同学为了跟我们说清楚原理,用水波来类比电磁波,用水波制造速度来解释 5G 速度快的原因之一,用两个锥形瓶之间有色水的流通来解释“全双工”……让理工科废也能看懂。
类比法也是@李佳琦 常用的套路,比如把手中的口红类比高端品牌,比如说用浆果色表达口红颜色的诱人,用果冻唇表达嘴唇涂完口红后的 Q 弹等。
比如@大祥哥来了 在形容和牛的肥美时,还加了一句话:
那一大口油,就跟咱们中国吃红烧肉似的……
原来,和牛是这样肥啊(瞬间不想吃了呢
)。
4)身份认同
另外,测评界的主力军——彩妆、护肤品还有一种常用的内容包装方法,叫做“身份认同法”。这种方法一般有 2 种形式。
第一种是角色认同,比如@李佳琦 常说的秒变某某明星、神仙、美少女战士、人鱼等等,总之就是广大用户知道是“很美”的角色。
第二种是理想自我,把用户心目中可能想成为的样子表达出来,比如@李佳琦 用过“甩掉烦恼、甩掉忧愁”、“温柔里面有点叛逆,叛逆里面有点乖巧”等等。
身份认同法的优点在于,虽然用户的理性知道“这不可能”,但是依旧会对这些效果心动,因为即使这些效果实际有减分,也足够让用户满意了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